解讀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的內容可以看出,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台灣經濟帶來多重挑戰。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分歧、美國大選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中國大陸經濟疲軟等因素,可能影響台灣的出口表現和經濟增長。同時,氣候變遷的衝擊也增加了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些變數,央行將密切關注全球經濟情勢,並適時調整政策以應對潛在風險,確保國內經濟穩定。
目錄
中華民國央行的新聞稿,以下是幾個關鍵要點,可以成為討論的重點:
1. 國際經濟情勢與政策分歧
- 全球經濟景氣有所分化,製造業轉弱而服務業持續擴張,通膨情勢降溫。
- 各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呈現分歧,美、歐央行啟動降息,中國人民銀行採取寬鬆政策,而日本央行選擇升息。
- 這些央行政策分歧可能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
2. 國內經濟情勢與展望
- 台灣的出口受惠於人工智慧和新興科技的需求,經濟成長穩健,內需表現增強。
- 失業率下降,薪資穩步增長,預計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82%,2025年為3.08%。
- 物價方面,核心CPI穩定下降,CPI年增率預計將低於上年。
3. 央行貨幣政策的決定
- 央行理事會決定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調升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並進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調整。
- 這些措施旨在抑制房市過熱,限制不動產貸款成數,特別是對於第二戶及以上的購屋貸款。
4. 匯率政策
- 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市場供需決定,但央行將在必要時進行干預,以維持外匯市場的秩序。
這份新聞稿顯示出央行針對國內外經濟情勢的細緻分析,並採取了多層次的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尤其是在不動產市場和通膨方面的管控上,展示了其穩健的經濟管理能力。
探討
Q1: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是否能有效抑制台灣房市的過熱?
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是否能有效抑制台灣房市過熱,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包括政策的具體執行方式、房市的結構特性以及投資者的反應。
1. 信用管制措施的影響機制
央行針對不動產市場的信用管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 自然人購屋貸款寬限期取消:對於已有房屋的購屋者,第一戶購屋貸款將不得享有寬限期,這會增加持有房產的現金流壓力,從而抑制多房持有者的購買慾望。
- 第二戶以上購屋貸款成數下降:第二戶購屋貸款成數從6成降至5成,第三戶及以上購屋貸款成數則降至3成。這會增加投資性購屋的門檻,限制資金大量湧入房市,特別是對於投機性購屋。
- 法人購屋貸款與高價住宅貸款限制:針對法人及高價住宅購屋貸款成數下降,這將進一步抑制豪宅和投資性購屋需求,減少房市投資泡沫。
2. 措施對投機需求的抑制效果
這些信用管制措施的目標明確,主要針對多房持有者和投機性買家,旨在減少資金過度流向房市,降低不動產市場過熱的風險。具體效果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借貸成本提高: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高杠桿進行投機性購屋的投資者,貸款成數的下降意味著需要更多自有資金,這會提高進入房市的門檻,從而減少房市需求。
- 現金流壓力加大:取消寬限期會讓現有多房持有者的現金流壓力加大,尤其在房價波動或貸款利率上升時,這會促使部分投資者出清手中的房產,減少投資需求。
3. 政策的潛在局限性
儘管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市過熱,但也可能面臨一些局限性:
- 資金轉向高端市場:投資者可能轉向豪宅市場或未受到嚴格監管的其他高價房地產區域。如果這些區域的投資需求持續旺盛,房市仍可能出現價格上漲的壓力。
- 替代金融手段:某些投資者可能會轉向其他非傳統的融資管道,如私人貸款、借貸平台或海外資金,繞過央行的信用管制,這可能會削弱政策的直接效果。
- 投資需求剛性:在台灣,部分投資者對房地產的偏好較為強烈,視其為長期保值資產。因此,即使貸款成數下降,投資需求可能只會在短期內受抑制,長期效果取決於整體經濟環境。
4. 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
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變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除了信用管制外,還包括:
- 市場供應量:如果房市供應量不足,無論信用管制如何收緊,需求壓力仍可能維持高位,導致價格上漲。
- 利率水平:央行此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若未來降息,資金成本降低可能再次刺激房市需求。
- 國際資金流動:隨著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全球資金可能流入台灣不動產市場,推動房價進一步上漲,這也是央行需要防範的風險。
5. 其他配套政策的作用
央行信用管制措施若要有效抑制房市過熱,通常還需要配合其他政策的推行,例如:
- 增加房屋供應:透過推動都市更新、增加公共住宅供應等方式,緩解供需不平衡。
- 稅收政策:提高持有多套房產的稅負,如房地產持有稅、奢侈稅,這樣能進一步降低多房持有的投機性需求。
- 市場透明度:加強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度,防止炒作和過度投資。
總結
央行的信用管制措施短期內應該能有效抑制部分投機需求,減少房地產市場過熱的風險。然而,長期效果則取決於整體政策配合、經濟環境以及投資者行為的變化。如果能夠有效執行並配合其他政策,這些措施有助於使台灣房市更加穩定,但若投資者找到替代融資方式或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則效果可能會有所折扣。
Q2:這次政策對未來通膨和利率的預期影響?
1. 對通膨的影響
- 需求端壓力減少: 央行通過提高存款準備率和加強選擇性信用管制,目的是減少不動產市場的過度投資需求,尤其是對投機性購屋的需求抑制。房市的降溫可能會減少投資和消費者在房地產領域的支出壓力,這會對整體物價水平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進一步緩解通膨。
- 房價影響與通膨: 房地產價格通常會對通膨產生間接影響,特別是在租金、建築材料價格等方面。假如這次政策能有效控制房價過快上升,房租和相關生活成本可能增速減緩,從而減輕整體通膨壓力。央行的公告中提到,2024年的CPI和核心CPI預計會下降至1.89%和1.79%,反映出政策目標是希望壓抑通膨,尤其是減少房市過熱對通膨的貢獻。
- 供應端影響有限: 雖然政策可以減少需求端的壓力,但如果房地產和建築業增長放緩,可能會影響供應鏈中某些材料價格或建設活動的成本,進而影響整體物價指數。然而,這種影響相對有限,且主要作用於特定行業,對廣泛的物價水平不會有顯著影響。
2. 對利率的影響
- 政策利率保持不變: 目前,央行選擇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主要是基於台灣的通膨水平相對可控,且經濟增長預期仍保持溫和。此次政策旨在透過調控房地產和流動性,而非大幅調整利率來應對當前的經濟狀況。
- 存款準備率的調升: 央行此次調升了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這是一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手段。其效果類似於提高短期市場利率,因為它會減少銀行可以用來放貸的資金規模,增加銀行資金成本,進而可能推高市場利率。但這次的準備率調整幅度相對溫和,目的是適度收緊市場流動性,並不會導致明顯的利率上升。
- 未來降息可能性降低: 雖然全球其他央行(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可能進入降息週期,但台灣的貨幣政策方向似乎保持穩定,央行對國內通膨和經濟成長相對樂觀。若本次措施能夠有效降低不動產市場的過熱情況,進一步緩解物價上漲壓力,未來央行在決定是否調整利率時,可能會更注重外部因素和全球經濟情勢,而非過快進入降息週期。
3. 市場預期管理
- 穩定的政策方向: 央行的決定傳遞出穩定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膨的信號,特別是在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的同時,採取針對房市的精準管控措施。這樣的政策方向有助於管理市場對未來經濟和通膨的預期。市場參與者會認為央行已經準備好在需要時進一步干預,因此會更謹慎對待未來投資和消費決策。
- 房地產市場預期轉變: 投資者對房市未來走勢的預期也會因此調整。隨著貸款成數和貸款條件的收緊,部分投機者可能預期房價增長空間減少,從而減少進場意願。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減輕房市對通膨的推升壓力。
4. 全球經濟與外部因素的影響
- 國際通膨壓力與油價走勢: 央行在公告中提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全球通膨降溫對台灣的物價水準會產生正面影響。如果未來國際油價等關鍵商品價格持續保持穩定,這將進一步緩解台灣內部的通膨壓力,減少央行採取激進政策(如大幅調升利率)的必要性。
- 中國經濟疲軟的溢出效應: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台灣的外溢效應可能對台灣的出口和整體經濟活動帶來壓力。若中國的需求減少,台灣的物價壓力可能會進一步緩解,這也會影響央行對利率政策的考量。如果台灣經濟增長因外部因素放緩,降息的可能性或許會提高。
Q3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台灣出口和整體經濟的潛在風險?
1. 全球需求放緩的風險
- 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 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中國)的增長放緩將直接影響台灣的出口需求。台灣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其出口佔GDP的比重很高。因此,當全球經濟增長減緩時,國際市場對台灣產品的需求也會隨之下降,尤其是在半導體、電子產品等關鍵出口領域。
- 服務業相對穩健但不可持久: 雖然目前全球服務業增長相對穩健,但這部分需求難以完全彌補製造業的疲軟。如果全球消費者對服務類需求放緩,將進一步打擊台灣的出口,尤其是依賴海外市場的高科技和製造業。
2. 地緣政治風險
- 美中競爭加劇: 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出口業務產生深遠影響。台灣與全球半導體產業密切相關,若美國對中國加強出口管制或技術限制,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台灣的科技產業,從而削弱其全球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放緩或政策改變(例如進一步減少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可能導致出口下降。
- 全球供應鏈重組: 地緣政治衝突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會讓台灣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例如,全球供應鏈若因地緣政治考量而向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印度)轉移,台灣企業可能會失去部分國際市場份額。
3. 中國經濟疲軟的外溢效應
- 中國經濟放緩: 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若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其內部需求減弱,將對台灣的出口帶來重大衝擊,特別是在電子零件、機械設備和工業材料等領域。中國國內的需求疲軟可能會導致台灣相關產業的訂單減少,進一步影響台灣的經濟增長。
- 中國通縮風險: 中國央行目前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以應對通縮風險,這意味著中國的需求端存在持續走弱的可能性。如果中國無法有效刺激內需,台灣的出口企業將遭受更大的打擊,從而對整體經濟造成壓力。
4. 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風險
- 貨幣政策不一致性: 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向分歧,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可能進入降息週期,而中國央行持續寬鬆,日本則開始升息。這些政策的不一致性將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進而影響台灣的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市場的不穩定性也會對企業投資和消費者信心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 匯率風險: 台灣的匯率政策原則上由市場供需決定,但若國際資本大幅流動,可能會對新台幣匯率造成壓力。匯率波動會影響出口競爭力以及進口商品價格,進一步影響台灣的貿易收支和平衡。
5. 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風險
- 供應鏈中斷: 極端天氣事件(如颱風、洪水、乾旱等)可能會中斷台灣的製造業和農業供應鏈,進而影響其出口產品的供應。這不僅影響產業生產能力,還會推高供應鏈的運輸成本和原材料價格。
- 農產品價格波動: 氣候變遷帶來的自然災害還可能導致台灣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進而影響國內通膨。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壓縮消費者購買力,對內需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削弱經濟增長動能。
6.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 關稅壁壘與貿易限制: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對台灣出口造成風險。若主要經濟體實行更多的關稅措施或貿易限制,台灣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將面臨出口受阻的困境,尤其是在電子和半導體產品方面,這些產業可能受到美中貿易戰或歐盟保護主義政策的衝擊。
- 全球經濟整合受阻: 由於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經濟整合進程放緩,這可能限制台灣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機會,減少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新聞稿原文:
一、國際經濟金融情勢
本(2024)年6月本行理事會會議以來,全球製造業景氣轉趨平疲、服務業景氣續呈擴張,全球經濟維持溫和成長。近月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服務類價格漲幅減緩,全球通膨持續降溫。
年中以來,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走向仍呈分歧。美、歐央行為避免過度緊縮陸續啟動降息循環,中國人民銀行擔憂通縮風險攀升,續採寬鬆貨幣政策;日本央行則因物價與薪資邁入良性循環,再度升息。市場關注主要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動向,增添國際金融市場波動。
國際機構預測本、明(2025)年全球經濟可望溫和擴張,通膨率進一步走低。惟國際經濟金融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調整步伐不一、伴隨美國大選的地緣政治變化、中國大陸經濟疲軟之外溢效應,以及氣候變遷等可能衝擊。
二、國內經濟金融情勢
(一) 年中以來,受惠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台灣出口穩健增加。內需方面,近月資本設備進口大幅成長,民間投資動能升溫;民間消費持續成長。惟受比較基期較高之影響,本行預測本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為1.99%,全年為3.82%(主要機構預測值詳附表1)。勞動市場方面,近月就業人數續增,失業率較上年同期減少,名目薪資溫和成長。
展望明年,全球商品貿易升溫,且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將續帶動台灣出口及民間投資成長;加以基本工資與軍公教薪資調升,預期民間消費續增,本行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為3.08%。
(二) 本年6月以來,受天候因素影響,蔬果價格大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短期走升後回降,不含蔬果及能源之核心CPI年增率則維持緩步回降趨勢;1至8月平均CPI年增率為2.32%,核心CPI年增率則為1.97%。本行預估本年下半年通膨率略低於上半年,全年CPI與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為2.16%、1.94%(主要機構預測值詳附表2),低於上年之2.49%、2.58%。
至於明年,國際機構預期國際油價平穩,加以國內服務類價格漲幅可望維持緩降趨勢,本行預測明年台灣CPI及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續降為1.89%、1.79%。未來國際大宗商品與國內服務類價格走勢,以及天候因素,均可能影響國內通膨發展。
(三) 國內市場流動性充裕,近月長短期市場利率小幅波動,本年6至8月銀行體系超額準備平均為450餘億元水準;1至8月日平均貨幣總計數M2及全體銀行放款與投資平均年增率分別為5.94%、7.73%,可充分支應經濟活動所需。
三、本行理事會一致同意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及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
(一) 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本年以來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明年可望降至2%以下;此外,預期本年下半年及明年國內經濟續溫和成長,本、明兩年產出缺口皆為微幅負值。本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本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年息2%、2.375%及4.25%。
未來本行仍將持續關注國內通膨發展情勢,並關注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動向、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風險,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極端氣候等對國內經濟金融情勢之影響,適時調整貨幣政策,以達成維持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並於上述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之法定職責。
(二) 本行自2020年12月以來,六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實施迄今,有助銀行降低不動產授信風險,不動產貸款之逾放比率仍維持低檔,信用品質尚屬良好。
惟上(2023)年下半年起,房市交易成長回升,房價漲幅擴大,帶動購置住宅貸款年增率持續上升,至本年8月底為11.0%,係2006年5月以來新高,另建築貸款年增率亦回升,至8月底為5.0%,致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居高,至本年8月底為37.5%,接近歷史高點之37.9%。
本年8月12日至21日本行分別邀請34家本國銀行座談,以道德勸說方式,請其在不影響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融資需求,以及業者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社會住宅等配合政府政策相關用途,及企業購建自用廠辦等所需之資金前提下,研提未來一年自主管理之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未來本行將定期審視各銀行改善成效,並透過實地查核,督促銀行落實執行改善方案。
為進一步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抑制房市投機與囤房行為,並引導信用資源優先提供無自用住宅者購屋貸款,茲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自本年9月20日起實施。主要修正重點(詳附件1)如下:
- 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之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
- 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
- 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及第3戶(含)以上購屋貸款之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
- 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 此外,本行認為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透過加強貨幣信用之數量管理,以強化本行道德勸說措施及本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成效,將有助進一步減緩信用資源流向不動產市場。新台幣活期性及定期性存款準備率各調升0.25個百分點,自本年10月1日起實施(詳附件2)。 未來本行仍將持續檢視不動產貸款情形與本行管制措施之執行成效,並密切關注房地產相關政策對房市的可能影響,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以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
四、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若有不規則因素(如短期資金大量進出)與季節因素,導致匯率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而有不利於經濟金融穩定之虞時,本行將本於職責維持外匯市場秩序。
資料來源:
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新聞稿 https://www.cbc.gov.tw/tw/cp-302-175326-8fb7b-1.html